做好“一喷三防”,加强麦田后期管理
发布时间:2015-04-30 10:18:06 点击浏览:次
目前,我省冬小麦从南到北开始孕穗抽穗,进入产量形成的关键期,也是后期管理,尤其是病虫害防控和“一喷三防”的关键时期。据调查今年我省长势是近年来较好的一年,全省一、二类苗占85%左右。一是播前降雨多,播种时墒情好,播种质量高,尤其是旱地小麦出苗齐,苗情好;二是药剂拌种普及,苗情病害轻;三是冬前降温早,控制了旱地旺长,早春气温回升快,促进了水地苗情转化;四是3月中下旬至今降雨次数多而及时,雨水充沛,促进了起身拔节期生长,有利于提高成穗数。其中运城市3月中下旬平均降雨量达31.2mm,较常年同期多近五成;4月份出现3次明显降雨过程,降雨量高于常年。这为小麦稳产高产奠定了良好基础,但要确保今年小麦丰产丰收,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做好后期病虫害防控和干热风预防。气温高,降雨多,麦田肥水条件好,小麦两极分化推迟,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差,高温高湿,为小麦白粉病、锈病和赤霉病发生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气象条件。同时,近期降雨与小麦抽穗开花期吻合,为吸浆虫出土化蛹提供了土壤水分条件。根据调查,目前水旱地已有白粉病显症,水地麦蜘蛛点片发生。根据目前苗情、墒情和小麦生长发育特点,中后期管理主要是增粒数,保粒重,做好病虫害防控和“一喷三防”工作,确保今年小麦丰产丰收。
一、 科学运筹肥水,增加穗粒数,提高粒重
目前,我省南部麦区正处在孕穗抽穗期,成穗数基本确定,田间管理的重点是增加穗粒数和提高粒重。对于出现脱肥麦田、三类麦田和墒情差的二类麦田,及4月13日凌晨遭受低温冻害的麦田,应在抽穗开花前浇水追肥。灌水量控制在亩40~50m3,结合浇水追施尿素10kg和磷酸二铵5公斤,减少不育小花,增加穗粒数。
开花后至灌浆中期根据田间土壤含水量适当补水,若田间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0%时,可进行浇水,灌水量控制在40m3左右。灌浆前中期浇水应选择无风天,最好是无风夜间灌水,以防倒伏,造成减产。
二、重点做好病虫草害防控和“一喷三防”
针对当前气候特点、病虫发生现状及趋势,坚持“预防为主、主动出击、综合防治”策略。重点各地应做好以下几点:
1、拔除麦田杂草,减少争肥争光
小麦拔节后不能进行麦田化学除草,杂草较多的麦田应尽早进行一次彻底拔除,以减少争肥争水争光,并避免拔除较晚,造成杂草落籽。具体步骤为:拔除→移出麦田→晾干→彻底焚烧。
2、密切监测病虫害发生,及时防治
据预报,我省近期将再次出现降雨过程,这为赤霉病、白粉病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,因此,建议趁晴天,采用广谱性杀菌剂,如百菌清、多菌灵进行一次普防。最好各地农技部门组织统防统治,提高防控效果。
小麦吸浆虫
降雨多,墒情好,为小麦吸浆虫出土化蛹提供了有利条件,各地应注意监测与防治,尤其是吸浆虫常发区和重发区应作为防控重点。
防治坚持“主攻蛹期,成虫期扫残”的防治策略。目前运城市应主要抓“成虫防治”,临汾市应将蛹期和成虫防治并重。蛹期防治一般亩用50%辛硫磷乳油,或40%甲基乙硫磷乳油200~250mL,或48%毒死蜱乳油100~125mL,加水适量制成毒土,或3%甲基乙硫磷颗粒剂2~2.5kg拌细土20~25kg,均匀撒施于麦垄间。成虫期防治一般亩用50%辛硫磷乳油,或菊酯类杀虫剂1000~1500倍液,对水40~50kg于傍晚喷雾防治。
麦蜘蛛
麦蜘蛛包括麦长腿蜘蛛和麦圆蜘蛛。麦长腿蜘蛛喜欢生活在高温干燥环境中,一般高温干旱时,为害旱地小麦。麦圆蜘蛛,喜欢生活在湿润环境中,主要危害水浇地和低洼地的小麦,危害高峰在小麦拔节期前后。降雨多、麦田湿度大,为麦圆蜘蛛生长繁殖提供了适宜条件,造成大面积快速繁殖。据调查运城、临汾水地麦田呈中度发生,应密切监测,及时防治。
旱地麦长腿蜘蛛,应在上午9点后到11点或下午3点后无风天气进行防治。发生初期,亩用20%哒螨灵乳油20~40mL,或40%三唑磷乳油21.3~40mL,或1.8%阿维菌素乳油10~20mL,对水40~50kg均匀喷雾。严重发生时,亩用20%三氯杀螨醇乳油20~30mL,或40%氧化乐果乳油10mL,或20%哒螨灵可湿性粉剂10~20g,或1.8%阿维菌素乳油10~20mL等,对水40kg均匀喷雾。麦圆蜘蛛,应在上午9时以前和下午4时以后,用20%的三氯杀螨醇乳油800倍液,或20%的甲氰菊酯(灭扫利)乳油2000倍液,或15%的哒螨酮乳油3000倍液,亩30~40kg喷雾。
麦蚜
麦蚜是我省小麦后期主要害虫,也是防治重点。目前,麦蚜正处于快速繁殖期,虫口密度上升快,预计5~7天将达到防治指标,应做好准备,一旦达到防治指标,应立即用药。一般亩用40%氧化乐果乳油80~120mL,或25%喹硫磷乳油32~48mL,或2.5%溴氰菊酯乳油6mL,或2.5%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10~20mL,对水40~50kg均匀喷雾。
小麦白粉病
小麦白粉病是我省小麦后期最主要病害,也是防控重点。因今年我省降雨多、湿度大,有利于白粉病发生,加之麦田土壤墒情好,小麦两极分化时间拉长,田间通风透光差,加重了白粉病的流行。据调查,目前运城、临汾水旱地麦田白粉病均有不同程度发生,部分田块呈偏重发生,病叶率已达10%左右,各地应趁天晴及时防治。
一般零星发生田块,亩用15%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~100g+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~60g,或12.5%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~30g,或33%纹霉净(三唑酮+多菌灵)可湿性粉剂50g,对水30kg均匀喷雾,兼治小麦锈病等主要病害。严重发生田块,亩用15%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~120g,或12.5%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0~60g,或6%戊唑醇微乳剂200mL等,对水40kg喷雾。
应特别注意,多数农民错误认为旱地麦田不会发生白粉病,或白粉病发生轻、危害小,一般不进行防治,各地应加大宣传培训力度,加强防治。
小麦锈病
小麦锈病是我国重点防控的病害之一。防治坚持“发现一点,防治一片”的原则,通过带药巡查,发现中心病株,立即喷药防治。一般亩用15%三唑酮可湿性粉剂30~40g,或25%戊唑醇水乳剂25~33mL,或15%粉锈灵可湿性粉剂80g,或12.5%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5~30
g,或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,对水40~50kg均匀喷雾,间隔8~10天连喷3次。
小麦赤霉病
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性病害,小麦抽穗开花期,遇到阴雨连绵,潮湿多雾,闷热天气,有利于发生。4月26日我省南部麦区出现降雨,省气象台预报5月1日将再次出现降雨过程,两次降雨与运城、临汾的小麦抽穗开花期基本吻合,为小麦赤霉病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气象条件。因此,各地应加强监控与防治力度。
坚持“预防为主、主动出击”的防治策略。开花初期,田间零星发病是小麦赤霉病防治适期。可用50%多•福•硫可湿性粉剂(多菌灵•福美双•硫磺)100~150g/亩,或70%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~100g/亩,或25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g/亩,或12.5%烯唑醇可湿性粉剂50g/亩,或25%丙环唑乳油40mL/亩等兑水40~50kg喷雾,间隔7~10天再喷1次。
3、做好灌浆期“一喷三防”,提高粒重
我省南部麦区是我国干热风危害最严重地区之一,尤其是临汾市,小麦抽穗到成熟气温大于30℃的天数占该生育期的40%以上,干热风年均日数10.9天,频率为39%。干热风(气温≥30℃,空气相对湿度≤30%,风速3~4米/秒)或雨后青枯(持续高温突然降雨,又立刻晴天),造成叶片青枯逼熟,粒重下降。因此,5月中下旬~6月上旬应密切关注气象预报,通过浇水或“一喷三防”提高小麦抗旱、抗热能力,预防干热风,提高粒重。
“一喷三防”是小麦灌浆期预防和减轻病虫害、干热风等危害的主要措施。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和天气变化,进行2~3次,可提高粒重1~3g。
“一喷三防”应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确定药剂配方。主要防控白粉病、锈病和蚜虫,每亩可用15%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~100g、10%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~15g、磷酸二氢钾100~150g,兑水30~50kg,叶面喷施。防治白粉病和锈病的药剂还可选用20%三唑酮乳油每亩30mL或12.5%禾果利可湿性粉剂每亩20g等;防治蚜虫的药剂还可选用4.5%的高效氯氰菊酯每亩50mL,或50%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~15g等。防治吸浆虫可用5%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每亩20~30
mL,或48%毒死蜱乳油每亩40 mL等,兑水30~40kg喷雾。防治麦蜘蛛,可选用1.8%阿维菌素3000倍液喷雾,也可每亩用20%甲氰菊酯乳油30
mL兑水30kg喷雾。防治粘虫,每亩用灭幼脲1号有效成分1~2g,或灭幼脲3号有效成分3~5g兑水30kg喷雾防治。叶面肥还可选用15%~20%的草木灰浸出溶液或1%~2%尿素+0.2%磷酸二氢钾溶液,或市售叶面肥,如植物“活力久久”等。
三、适时收获晾晒
小麦蜡熟末期是收获的最佳时期,应及时收获晾晒,防止遇雨和潮湿霉烂,确保颗粒归仓。